2009年11月1日

卡翠娜紀事 《Trouble The Water》

八八水災殷鑑不遠,兩個月下來媒體不再予以投注關愛的眼神後  (失去提升收視率的價值?)


大家似乎逐漸遺忘在不遠的國境之南發生過僅次於九二一地震的巨大的災變...


因為自己研所課程因素摸到一部很棒的電影


《Trouble the water》



《卡崔娜紀事》(臺灣譯) 


它內容是談兩千零五年美國加州紐奧良城市遭受超級颶風卡崔娜(Katrina)肆虐後,何以迄今仍無法重建完成的紀錄片。


馬政府可借鑑這樣的巨災重建經驗,「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能做更好,何以不提?


尤以本片描述如美國這樣強大的國家機器下,政策如何顢頇失靈


對照兩個月前荒腔走板的政策反應與官員諸多休閒作為,似有相通之處...


---------


卡崔娜這個五級超級颶風帶來的不僅是純粹的自然災害


還讓災區承受連串的社會體制崩解與政策處理的嚴重問題,迄今仍餘波盪漾......



卡翠娜颶風,為五級超級颶風侵襲紐澳良地區,颱風眼極其明顯


這部片幾個時間點,各自分述當時紐澳良社區環境與當時社會情境


前半段影像記錄是由非裔美國人Kimberly Rivers紀錄,當時確實地方政府曾發佈撤退要求


僅發佈而已,當局並無介入公共交通系統協助疏散,全由人民自主撤離。





左為Kimberly Rivers、右為她鄰居


Kimberly Rivers並非不想撤,而是她無力負擔撤離費用,連移動工具都沒有


(跟她相同情形大多為非裔美國人,而非裔美國人又佔紐澳良地區七成民眾)


因此她記錄下紐奧良颶風來臨前與堤防崩潰的當時,透過紀錄可以感受到颶風威力有多強大


隨著Kimberly到二樓又轉到閣樓     影像呈現急切緊迫又生死交關的情勢...


即使這個颶風帶走逾一千八百人的生命,也成為有史來最嚴重的颶風災害


但最可怕的是隨後美國緊急管理署 (FEMA) 的反應遲緩與官僚推託等情事,引發美國社會嚴厲的批評與斥喝



(有人認為布希政府亦有因此下台)





幾近全毀的紐奧良



待援求助的倖存者,水仍舊在攀升!!





駐軍的冷漠!





紐奧良國際會議中心(避難中心)


聯合國第一時間緊急組建救援部隊進入紐奧良救災  (墨西哥軍隊也於此時踏上一百五十年未踏上的美國領土)


然而紐澳良地區倖存者,不僅有奮力攀爬至屋頂仍睜眼被沖走


還有更多在災後一百多小時(長達五天)等不到糧食配給與乾淨的水


紐澳良地區陷入暴動,媒體大力放送將非裔美國人搶劫畫面分送各地


(全是非裔美國人的特定畫面,另一方面也有社會學家認為搶劫有助於物資補給與局勢安定)


媒體將紐澳良地區形塑成社會黑暗與毫無法治地區,在虛構的暴力威脅下中產階級不願回到這裡重建


但多數非裔美國人卻不得不回到此地  (因為他們無法在其他地區生存)


這裡的非正式經濟(販毒)可以支持他們重建家園與安定的生活 (政府並無"明確政策"協助低層居民重建)


直到一年後兩千零六年,重建仍然未完成且進展極其緩慢!


工作機會是災前的40%、僅一半的城市人口回流、公共設施復原未達50%


電力跟瓦斯供應各回到災前60%與40%、連基本公車運輸也只有17%


更重要的是在一年後僅有三分之一公立學校正常運作


連帶的所有相關學齡兒童學力大退與更多社會問題...


卡崔娜颱風帶來的不僅是天災更多是人禍,這人禍不會只是在美國,未來隨著氣候遷異與災害巨型化


迸發的社會議題與官僚體制都是每個國家都該用心思考的嚴肅課題!


------------


八八水災問題在哪?馬政府誇言要在三年內重建完成! (或許你我都知這是他的任期時間)


但,重建是隨口支票就可以完成的嘛?


災害一旦發生,政府本身就應該責無旁貸肩擔起所有重建與復甦工作!這是它的意義與使命!


倘若一個時時覺得委屈的好人沒好報的政府,又何以能夠承擔保家衛國的重責?



好像要拿這張批一下的  =_____="


這部片引發很多當下或未來處理災害更多該去思考的問題,紐奧良非裔美國人不若像我們原住民嗎?


重建政策他們參與多少?有多少發言力量?


若今天真的政府重視他們,何以還有那「滅族」的憤怒吶喊?


更別說在這次八八水災中獨特「媒體救災」、「卸責與遷怒」的現象 


(真的是氣象局苦了一干人員,然這又是另個話題:政府編制與組織再造)


然而這次災害應變中官僚推拖與不干己事心態,卻是最讓人大為心寒與失望的!


喔!這真的是一部好片!(上次達爾文的夢魘後,另部社會議題的啟發性紀錄片)


而且高雄電影節真的是一個很讚的活動,因為它是第一次讓Trouble The Water在臺灣播映,即使絕多數人都在關注愛的十個條件......


 -------------


延伸閱讀


The sociology of Katrina : perspectives on a modern catastrophe, New York. David Brunsma L; David Overfelt; J Steven Picou, (2007).

Blogger Templates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