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3日

GE作為一個視覺化資訊平的應用案例---以土地利用為視覺化效果為討論


*研究動機:目前GE已是將環境立體化並且成為一個主要的環境展示平台,其中也可以模擬各種狀況變成人們得以簡單、快速汲取環境中的變動狀況,進而引起更多知識的流動,完成民眾教育的重要一環,這也造成GE成為主要的迅速傳達資訊的一種重要媒介,因此我們如何使用它即是很大的課題 。

*研究問題:GE在課堂上已經應用多次,但往往缺乏思考如何展示出適合你的環境個案,於是從中學會如何將GE功能展示出來,並且得到合宜的發揮,應該也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課題。

*研究方法:採用對照方式分原始GE之影像以及套疊影像兩者成效比較,從中試圖瞭解GE之視覺化應用技巧與應用個案的特色。



圖一 原始GE影像


圖二 覆蓋土地利用圖後之GE影像

小結:此處可以很明顯看到在既有GE的平台上,我們往往最有把握的是分辨出人造物及自然物,但在植被或是水體,單靠GE影像我們無法進一步的去釐清性質,究竟這樣綠色體是屬於稻田還是甘蔗田或是草地?抑或是這是條河川還是養殖或是只是個排水溝渠?但在套用既定的土地利用圖後,我們一看就瞭解原來嘉義義竹地區並是以養殖漁業為主要產業,幾乎涵蓋全鄉面積一半了!! 而這一目了然的結果更是有助於大眾對於區域或是產業發展概況的瞭解。

圖三 以縣市尺度來看原始GE影像

圖四 以縣市尺度來看覆上土地利用圖後情景

小結:由較大尺度來看與比較這兩者差異,就如同前述差異極大,除了再透過原有的疊圖之外,更能因為展示圖的疊合讓GE具有更多不同特性。在此個案中除了更加清楚展示區域內的機能區域外,也可以一一相較鄰近區域瞭解區域整體環境特色。我認為這樣的方式遠較書本上的文字描述及表格數據的呈現來的有效也更為大眾所記憶接受

圖五 以既定俯視方式看義竹鄉地形及產業相關性

結論

在本研究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再GE的使用上有很大的便利性,但是我們如何透故它得到一個很好的呈現就是我們必須要思考的。畢竟對於地理教育而言GE是個非常好用的展示平台,但不是指依照它內部既有功能單純展示

研究果發現,其實再疊以不同需求(以本個案的土地利用圖為例)會發現到原來透過這樣的環境展示平台,可以更了解區域特色及環境狀況(個案裡漁塭特別多,是GE難以觸及的地方)。在最後一張圖,還可以透過地形起伏的方式,為自然地理與經濟地理做一個非常好的連結而這也是在思考如何在GE上呈現出適合你的所要應用的個案時於,一個非常好的案例,相信在我自己的案例中,若應用於課堂教學或大眾教育甚至是演講解說呈現上都有很大的幫助

0 意見:

Blogger Templates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7